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五三醫院是一所有著光榮傳統的紅軍醫院。1933年初,在江西瑞金葉坪始建,時稱“中央紅色醫院”,傅連暲任**任院長。醫院先后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11月,從朝鮮回國后駐防于呼和浩特市,1954年9月18日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五三醫院。
現占地面積30多萬平方米,展開床位600多張,設有臨床科室20多個、醫技科室10余個,開展專業近50個,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和戰備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醫院。1997年,被總后勤部評定為三級甲等醫院。近年來,第二五三醫院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積極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努力在觀念上求新突破,在發展上謀新思路,在實踐上用新辦法,醫院全面建設呈現出整體推進、協調發展的良好勢頭,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2008年醫療毛收入突破億元,增長52.9%,漲幅排名居北京軍區所屬醫院第二位,毛收入排名由以前倒數第2名躍升至前11名。
醫院先后被內蒙古自治區表彰為精神文明標兵單位;被內蒙古軍區后勤部評為后勤訓練先進單位、計劃生育先進單位;被北京軍區聯勤部評為護理崗位練兵先進單位;被北京軍區政治部評為人才培養先進單位、學雷鋒先進集體;被總后勤部、總裝備部和內蒙自治區評為神舟六號、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衛勤保障先進單位;被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國家民政部、總政治部評為擁政愛民模范單位。2008年榮立集體三等功。
經過幾代人的辛勤努力,醫院建有全軍重點學科一個:中醫科;北京軍區重點學科五個:北京軍區免疫檢測研究中心、北京軍區燒傷整形研究診療中心、北京軍區骨科研究診療中心、北京軍區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技術中心和北京軍區部隊網絡醫療服務中心;內蒙古自治區中心三個:內蒙古自治區防盲治盲中心、內蒙古自治區燒燙傷整形治療中心和內蒙古自治區殘畸矯治康復中心;醫院重點科室四個:普通外科、心胸外科、心腎內科和神經科。購進了美國瓦里安圖像引導醫用直線加速器、美國通用醫療1.5T超導核磁共振(MRI)、64排螺旋C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儀(PET)、菲立普雙排螺旋CT、C形臂、數字減影儀、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機、直接數字化X線攝影(DR)、血液透析機、腹腔鏡、宮腔鏡、關節鏡、椎間盤鏡、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電子胃鏡及內窺鏡下電子多探頭超聲系統、癲癇精確定位系統、數字化體外碎石機、膀胱鏡、前列腺汽化電切刀、前列腺腔內場效消融儀、醫用空氣加壓氧艙、德國Drager麻醉機、歐美達多功能監測儀、奧洛克系統、凝固刀、利普刀、瑞士共振吸脂減肥儀、以色列飛頓II號激光等大型新設備。
醫院加大科研教學扶持力度,取得顯著成效。改革開放以來,共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貢獻獎”1項,內蒙古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4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8項,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13項,軍隊科技進步及醫療成果四等獎數百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5項;在省級以上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千篇,其中中華級論文百余篇,編纂書籍3部,有力地促進了學科發展建設。現承擔著內蒙古醫學院、包頭醫學院和白求恩軍醫學院的臨床教學任務,2007年被自治區衛生廳、教育廳評選為臨床教學基地,是內蒙古醫學院、包頭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培養基地。醫院秉承姓軍為兵、服務人民的辦院宗旨,擔負著駐內蒙古中部地區體系部隊干部、戰士、職工、家屬的救治以及抗洪搶險、反恐維穩、應急處突等重大醫療保障任務。多年來,醫院黨委始終立足本職、情系群眾,積極開展技術幫帶、捐資助學、扶貧幫困和宣傳義診等活動,大力支持駐地經濟建設,保障了駐地及邊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為駐地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
解放軍第253醫院所獲榮譽醫院先后被內蒙古自治區表彰為精神文明標兵單位;被內蒙古軍區后勤部評為后勤訓練先進單位、計劃生育先進單位;被北京軍區聯勤部評為護理崗位練兵先進單位;被北京軍區政治部評為人才培養先進單位、學雷鋒先進集體;被總后勤部、總裝備部和內蒙自治區評為神舟六號、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衛勤保障先進單位;被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國家民政部、總政治部評為擁政愛民模范單位。2008年榮立集體三等功。
解放軍第253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