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皮
(《唐本草》)
【異名】赤龍皮、槲木皮(《肘后方》),槲白皮(《崔氏纂要方》)。
【來源】為殼斗科植物槲樹的樹皮。
【植物形態】槲樹(《綱目》),又名:樸樕(《詩經》),槲樕(《爾雅》郭璞注),金雞樹、大葉櫟(《綱目》),槲櫟、大葉柞、柞櫟。
落葉喬木,高可達25米,直徑達1米許。樹皮暗灰色,有深溝;小枝粗壯,淡黃色或灰黃色,被灰黃星狀柔毛。葉互生,革質或近革質,闊倒卵形至倒卵狀楔形,長10~20厘米,亦有達30厘米者,寬6~13厘米或較寬,邊緣具4~10對深波狀齒或深裂,基部耳形,有時楔形,先端鈍,上面深綠色,初有短柔毛,后無毛,下面有灰綿毛及星狀毛;側脈4~10對,直達齒端;葉柄長2~6毫米。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為柔荑花序,生于新枝葉腋,花被具灰白色絨毛,雄蕊8~10;雌花數朵集生于幼枝上,子房3室,柱頭3。殼斗大,杯狀,包圍堅果1/2,鱗片披針形,呈覆瓦狀排列,棕紅色,薄,向外反卷。堅果卵形或橢圓形,長1.5~2.5厘米,無毛。花期5~6月。果期10月以后。
生于山地陽坡成疏林。分布全國大部地區。
本植物的葉(槲葉)、種子(槲實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樹皮含鞣質3.70~14.44%。殼斗含鞣質3.41~5.13%。
【性味】《唐本草》:"味苦。"
【功用主治】治惡瘡,瘰疬,痢疾,腸風下血。
①《藥性論》:"治惡瘡,煎湯洗。"
②《唐本草》:"水煎濃汁,除蠱及瘺。"
③《綱目》:"止赤白痢,腸風下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熬膏或燒灰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敷。
【選方】①治附骨疽:槲皮燒末,飲服方寸匕。(《千金方》)
②治毒病下部生瘡者:櫸皮、槲皮合煮汁如粘糖以導之。(《補缺肘后方》)
③洗諸敗爛瘡:槲樹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溫用。洗乳瘡及諸敗瘡,洗了則敷膏。(《肘后方》赤龍皮湯)
④治一切瘺疾: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盡,去滓,再煎成膏,日服棗許,并涂瘡上。宜食苜蓿鹽飯以助之,以瘥為度。(《崔氏纂要方》)
⑤治小兒瘰疬:槲皮,去粗皮,切,煎湯頻洗。(《圣惠方》)
⑥治一切赤白痢久不差:干姜、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空心食前,溫米飲調下。(《圣濟總錄》干姜散)
⑦治赤白久痢: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膏和酒服。(《綱目》)
槲皮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槲皮 (《唐本草》) 【異名】赤龍皮、槲木皮(《肘后方》),槲白皮(《崔氏纂要方》)。 【來源】為殼斗科植物槲樹的樹皮。 【植物形態】槲樹(《綱目》),又名:樸樕(《詩經》),槲樕(《爾雅...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葫蘆七
葫蘆七 (《陜西中草藥》) 【異名】大救駕、荷葉七(《陜西中草藥》),山紫菀(《山西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腎葉橐...
-
槲葉
槲葉 (《本草圖經》) 【異名】槲若(《唐本草》)。 【來源】為殼斗科植物槲樹的葉。植物形態詳"槲皮"條。 【炮制】《本草...
-
胡蘿卜
胡蘿卜 (《日用本草》) 【異名】黃蘿卜(《本草求原》),胡蘆菔、紅蘆菔(《隨息居飲食譜》),丁香蘿卜(《現代實用中藥》...
-
蝴蝶草根
蝴蝶草根 (《貴陽民間藥草》) 【異名】夜關門。 【來源】為豆科植物擬粉葉羊蹄甲的根。 【植物形態】擬粉葉羊蹄甲,又名...
-
刺石榴
刺石榴 (《陜西中草藥》) 【異名】山石榴(《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峨眉薔薇的果實、根。 【植物形態...
-
獨一味
【藥品名稱】獨一味(《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唇形種植物獨一味的根及根莖或全草。 【植物形態】獨一味 多年生矮小草...
-
大葉金花草
大葉金花草 (《廣西中藥志》) 【異名】野黃連、水黃連(《峨媚藥植》),牙齒芒(《廣州植物志》),擎天蕨(《廣西中獸醫藥植...
-
寸節七
寸節七 (《陜西中草藥》) 【異名】大鏵頭草。 【來源】為堇菜種植物大葉堇菜的全草。 【植物形態】大葉堇菜 多年生草本...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葫蘆七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