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火麻仁(《日用本草》)
【類別】果實類
【異名】麻子(《本經》),麻子仁(《傷寒論》),大麻子(《本草經集注》),大麻仁(《藥性論》),白麻子(《千金食治》),冬麻子(《食醫心鏡》),火麻子(《本草新編》)。
【來源】為桑科植物大麻的種仁。
【植物形態】大麻(《本草經集注》),又名:麻(《詩經》),漢麻(《事物紀原》),火麻(《日用本草》),山絲苗(《救荒本草》),黃麻(《綱目》)。
一年生草本,高1~3米。莖直立,分枝,表面有縱溝,密被短柔毛。掌狀復葉互生,莖下部的葉對生;小葉3~11,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長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粗鋸齒,上面深綠色,粗糙,下面密被灰白色氈毛;柄長4~14厘米,有短綿毛。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呈疏生的圓錐花序,黃綠色,花被5,長卵形,覆瓦狀排列,雄蕊5,花絲細長;雌花叢生于葉腋,綠色,每朵花外被1卵形苞片,花被1,膜質,雌蕊1,子房圓球狀,花柱分為2枝。瘦果扁卵形,長4~5毫米。有細網紋,外圍包以黃褐色的苞片。花、果期因產地不同而異,華東花期5~6月,果期6~7月;華北花期6~7月,果期8~9月。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麻根)、莖皮部纖維(麻皮)、葉(麻葉)、雄株花枝(麻花)、雌株的幼嫩果穗(麻贖)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秋、冬果實成熱時,割取全株,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
【藥材】干燥果實呈扁卵圓形,長4~5毫米,直徑3~4毫米。表面光滑,灰綠色或灰黃色,有微細的白色、棕色或黑色花紋,兩側各有1條淺色棱線。一端鈍尖,另端有一果柄脫落的圓形凹點。外果皮菲薄,內果皮堅脆。綠色種皮常粘附在內果皮上,不易分離。胚乳灰白色,菲薄;子葉兩片,肥厚,富油性。氣微,味淡。以色黃、無皮殼、飽滿者佳。
產黑龍江、遼寧、吉林、四川、甘肅、云南、江蘇、浙江等地。
【化學成份】種子含胡蘆巴堿、異亮氨酸甜菜堿、麻仁球朊酶、亞麻酸、亞油酸等。
【炮制】揀去雜質及殘留外殼,取凈仁。
【性味】甘,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吳普本草》:"神農、岐伯:辛;雷公、扁鵲:無毒。"
③《唐本草》:"寒。"
④《食療本草》:"微寒。"
【歸經】入脾、胃、大腸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大陰、手陽明經。"
②《藥品化義》:"入肺、大腸二經。"
③《本草求真》:"入脾、胃、大腸。"
【功用主治】潤燥,滑腸,通淋,活血。治腸燥便秘,消渴,熱淋,風痹,痢疾。月經不調,疥瘡,癬癩。
①《本經》:"補中益氣。"
②《別錄》:"主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復血脈,乳婦產后余疾。"
③《藥性論》:"治大腸風熱結濕及熱淋。"
④《唐本草》:"主五勞。"
⑤《食療本草》:"取汁煮粥,去五臟風、潤肺。治關節不通、發落,通血脈。"
⑥《本草拾遺》:"下氣,利小便,去風痹皮頑,炒令香搗碎,小便浸取汁服;婦人倒產吞二七枚。"
⑦《日華子本草》:"補虛勞,長肌肉,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橫逆產。"
⑧《綱目》:"利女人經脈,調大腸下痢;涂諸瘡癩,殺蟲;取汁煮粥食,止嘔逆。"
⑨《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去瘀血,生新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6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榨油涂。
【宜忌】①《本草經集注》:"畏牡蠣、白薇,惡茯苓。"
②《食性本草》:"多食損血脈,滑精氣,婦人多食發帶疾。"
③《本草從新》:"腸滑者尤忌。"
【選方】①治傷寒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于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樸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炙、熬,別作脂)。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傷寒淪》麻子仁丸)
②治大便不通:研麻子,以米雜為粥食之。(《肘后方》)
③治虛勞,下焦虛熱,骨節煩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數少,吸吸口燥少氣:大麻仁五合,研,水二升,煮去半分,服。(《外臺》)
④治產后郁冒多汗,便秘:紫蘇子、大麻仁各半合,凈洗,研極細,用水再研,取汁一盞,分二次煮粥喂之。此粥不惟產后可服,大抵老人、諸虛人風秘,皆得力。(《本事方》麻子蘇子粥)
⑤治大渴,日食數斗,小便赤澀者:麻子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取汁飲之。(《肘后方》)
③治五淋,小便赤少,莖中疼痛:冬麻子一升,杵研,濾取汁二升,和米三合,煮粥,著蔥、椒及熟煮,空心服之。(《食醫心鏡》)
⑦治腳氣腫渴:大麻子熬令香,和水研,取-大升,別以三大升水煮一大升赤小豆,取一升汁,即納麻汁,更煎三、五拂,渴即飲之,冷熱任取,饑時啖豆亦佳。(《外臺》)
⑧治風水腹大,臍腰重痛,不可轉動:冬麻子半升,碎,水研濾取汁,米二合,以麻子汁煮作稀粥,著蔥、椒、姜、豉,空心食之。(《食醫心鏡》)
⑨治骨髓風毒疼痛,不可運動者:大麻仁水中浸取沉者一大升,漉出曝干,炒,待香熱,即入木臼搗極細如白粉,平分為十帖。每用一帖,取無灰酒一大瓷湯碗研麻粉,旋濾取白酒,直令麻粉盡,余殼即去之,都合酒一處,煎取一半,待冷熱得所,空腹頓服,日服一帖。(《篋中方》大麻仁酒)
⑩治白痢:麻子汁,煮取綠豆,空腹飽服。(孟詵《必效方》)
⑾治小兒赤白痢,體弱不堪,困重者:麻子一合,炒令香熟,末服一錢匕,蜜、漿水和服。(《子母秘錄》)
⑿治婦人月水不利,或至兩三月、半年、一年不通者:桃仁二升,麻孑仁二升,合搗,酒一斗,漬一宿,服一升,日三夜一。(《肘后方》)
⒀治產后血不去:麻子五升,搗,以酒一斗漬一宿,明旦去滓,溫服一升,先食服,不瘥,夜服一升。忌房事一月,將養如初產法。(《千金方》麻子酒)
⒁治妊娠損動后腹痛:冬麻子一升,杵碎熬,以水二斗,煮取汁,熱沸,分為三、四服。(《食醫心鏡》)
⒂治寸白由:吳茱萸細根一把(熟搗),大麻子三升(熬,搗末)。上二味,以水三升和搦取汁,旦頓服之,至巳時,與好食令飽,須臾蟲出,不瘥,明且更合服之,不瘥,三日服。(《千金方》)
⒃治嘔逆:麻仁三合,熬,搗,以水研取汁,著少鹽吃。(《近效方》)
⒄治小兒頭面瘡疥:麻子五升末之,以水和絞取汁,與蜜和敷之。(《千金方》)
⒅治小兒疳瘡:搗麻子敷之,日六、七度。(《子母秘錄》)
⒆治金瘡腹中瘀血:大麻子三升,大蔥白二十枚。各搗令熟,著九升水,煮取一升半,頓服之。若血出不盡,腹中有膿血,更合服,當吐膿血耳。(二物湯)
⒇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發累累如赤豆,剝之汁出者:麻子熬作末,摩上良。
(21)治赤流腫丹毒:搗大麻子水和敷之。(⒆方以下出《千金方》)
(22)治湯火傷:火麻仁、黃柏、黃梔子,共研末,調豬脂涂。(《四川中藥志》)
(23)治聘耳,膿水不止:麻子一合,花排脂一分。都研為末,滿耳塞藥,以綿輕擁。(《圣惠方》)
【中毒解救】誤食一定數量之火麻仁(炒熟者),可發生中毒
據報道,大多在食火麻仁后1~2小時內發病,最長12小時,中毒程度之輕重與進食量的多少成正比。臨床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四肢發麻、煩躁不安、精神錯亂、手舞足蹈、脈搏增速、瞳孔散大、昏睡以致昏迷。解救方法:經洗胃、補液及一般對癥治療,均在1~2天內癥狀先后消失而愈,無1例死亡。
【附注】:大麻的雌花枝和果穗亦入藥,能鎮痛、麻酸、致幻、有成癮性。
火麻仁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中文名】火麻仁(《日用本草》) 【類別】果實類 【異名】麻子(《本經》),麻子仁(《傷寒論》),大麻子(《本草經集注》),大麻仁(《藥性論》),白麻子(《千金食治》),冬麻子(《食醫心鏡...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九子連環草
九子連環草 (《分類草藥性》) 【別名】珠串珠、夜白雞、串白雞(《貴州民間方藥集》),硬九頭獅子草(《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
火炭母草
火炭母草 (《本草圖經》) 【異名】火炭毛(《生草藥性備要》),烏炭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運藥(《分類草藥性》),山...
-
火秧?蕊
火秧?蕊 (《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金剛纂的花蕊。植物形態詳"火秧?"條。 【功用主治】《生草藥性備要》:...
-
灰葉
灰葉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異名】山青、野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豆科植物灰葉的全草...
-
豉汁
豉汁 (《本草拾遺》) 【來源】為淡豆豉加入椒、姜、鹽等的加工制成品。 【制法】《綱目》:"用好豉三斗。清麻油熬令煙斷...
-
管仲
管仲 (《滇南本草》) 【異名】番白葉(《滇南本草》),翻白地榆、檳榔仁(《滇南本草》)整理本),翻背白草、白頭翁、澀疙瘩...
-
狐心
狐心 (《吉林中草藥》) 【來源】為犬科動物狐的心,詳"狐肉"條。 【功用主治】補益,鎮痙。治癲狂。 【用法與用量】內服...
-
蜂乳
蜂乳 (中國藥學會1962年學術會議《論文文摘集》) 【異名】王漿、乳漿(《醫學科學參考資料》)。 【來源】為蜜蜂科昆蟲中華...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九子連環草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