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香草
(《植物名實圖考》)
【異名】婆絨花(《植物名實圖考》),獨腳求、石母草(《嶺南采藥錄》),走馬風(《嶺南大學校園植物名錄》),段菊(《廣州植物志》),九層樓、野薄荷(《南寧市藥物志》),茵陳草、節節花(《廣西藥植名錄》),蕕、馬蒿、獨腳球、山薄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紫羅球、地羅珠、野仙草、子附蓮、對對花、避蛇蟲、杳壁力、野金花、石仙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白雞婆捎、小六月寒(《陜西中草藥》),血汗草(《陜西草藥》),九層塔、假仙草、黃鴉柴(《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馬鞭草料植物蘭香草的全草或帶根全草。
【植物形態】蘭香草
直立灌木,高25~60厘米,密被微毛。葉對生,具短柄,卵形或卵狀矩圓形,長2~5厘米,先端鈍,基部渾圓,邊緣有粗鋸齒,兩面密披灰色短柔毛。聚傘花序,為具柄的花束,多花,長1~1.5厘米;萼鐘形,長約2毫米,被微毛,5深裂,裂片披針形;花冠藍色,管長約4毫米,5裂,有1裂片較大,邊緣有睫毛,外面被微毛;雄蕊4,2長2短,伸出;花柱線形,兩短裂。蒴果球形,外面被粗毛,分裂為4個凹陷的粟瓣,瓣緣內彎如翅,抱著種子。花期6月。
生于山野。分布陜西、甘肅、四川、湖北、湖南、浙江、廣東、廣西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切斷,曬干。
【藥材】干燥帶根全草,根較粗壯,圓柱形。徑3~7毫米,外皮粗糙,黃棕色,有縱裂及縱皺紋。莖叢生,幼莖略呈鈍方形,灰褐色或棕紫色。葉對生,長卵形至卵形,皺縮,灰褐色至黑褐色,紙質,可捻碎。有花椒樣特異香氣,味苦。
產廣東、廣西、浙江、湖南等地。
【化學成分】全草含黃酮甙、生物堿、酚類、甾體、氨基酸、有機酸、鞣質。其中有一種抗菌有效成分,暫稱蘭香草素鈉,其在根、莖、葉、花、全草中的含量分別為1、5、1、5、10.4、5.5、4.7克%,系淡黃色或黃綠色粉末,無臭,味微苦,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堿性,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機溶劑。
【藥理作用】①抗菌作用
蘭香草素鈉(蘭素鈉)在體外(試管稀釋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傷寒,甲型和乙型副傷寒、綠膿、大腸,痢疾(弗氏)等桿菌以及溶血性鏈球菌也有-定作用;較高濃度為殺菌,較低濃度為抑菌。體內試驗證明對小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可使大多數動物免于死亡。
②其他作用
對氨水刺激引起慢性氣管炎的小鼠,口服蘭香草煎劑20克/公斤有止咳作用。
【性味】①《南寧市藥物志》:"辛,溫,無毒。"
②《陜西中草藥》:"味苦微辛,性平。"
【功用主治】祛風除濕,止咳散瘀。治感冒發熱,風濕骨痛,百日咳,慢性氣管炎,月經不調,崩漏,白帶,產后瘀血作痛,跌打損傷,皮膚瘙癢,濕疹,瘡腫。
①《植物名實圖考》:"焰肉(食)可治嗽。"
②《嶺南采藥錄》:"祛風散瘀,凡產后風迷或瘀血作痛,以之煎服。"
③《南寧市藥物志》:"發汗祛風濕。內服治傷風感冒,疳積。煎水外洗治風濕骨痛及皮膚瘙癢。"
④《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治傷風咳嗽。"
⑤《湖南藥物志》:"根:治腰痛,傷食腹瀉。"
⑥《廣東中藥》Ⅱ:"治月經不調腰痛,理跌打。"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選方】①治感冒發熱,風濕骨痛:蘭香草三至五錢,水煎服。
②治跌打腫痛:鮮蘭香草搗敷患處。
③治濕疹,皮膚瘙癢:鮮蘭香草搗汁外涂或煎水洗患處。(①方以下出《廣西中草藥》)
④治崩漏,白帶,月經不調:小六月寒根二至三錢,煎湯服。(《陜西中草藥》)
⑤治感冒頭痛,咽喉痛:蘭香草五錢,白英三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⑥治癤腫:鮮蘭香草拇爛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⑦治氣滯胃痛:蕕干全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⑧治產后瘀痛,跌打:蘭香草、黑老虎。煎湯或浸酒服。(《廣東中藥》Ⅱ)
【臨床應用】①治療百日咳
取蘭香草煎服。每日量:1~3歲1兩,3~5歲1.5兩,5歲以上遞增。觀察330例,均愈。有的服3劑后,臨床癥狀即消失。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蘭香草1兩,毛冬青2兩,水煎2次,濃縮成膏,加適量賦形劑后再制成顆粒為1日量,分2次開水沖服,連服10天。治療32例,顯效者6例,好轉13例,其余無效。在治療過程中,一般無明顯副作用。
③治療腎盂腎炎
用25%蘭香草素鈉行肌肉注射,每次4毫升,每日4次。觀察8例。4例痊愈,3例好轉,1例無效。療程最短6天,最長25天,平均12天。在治程中未發現不良反應。
蘭香草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蘭香草 (《植物名實圖考》) 【異名】婆絨花(《植物名實圖考》),獨腳求、石母草(《嶺南采藥錄》),走馬風(《嶺南大學校園植物名錄》),段菊(《廣州植物志》),九層樓、野薄荷(《南寧市藥...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苦夭
苦夭 (《本草經集注》) 【異名】鉤夭(《爾雅》),苦板(《綱目》),輪薊(《蘇南種子植物》),狹葉薊、牛刺犁、小樣刺米草...
-
栝樓莖葉
栝樓莖葉 (《別錄》)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栝樓的莖葉,植物形態詳"栝樓"條。 【性味】《綱目》:"酸,寒,無毒。" 【功...
-
昆明堵喇
昆明堵喇 (《云南中草藥選》) 【異名】草烏、黃草烏(《云南中草藥選》),大草烏(《云南中草藥》)。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
-
攔路虎
攔路虎 (《貴州草藥》) 【異名】喉痛藥。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攔路虎的根。 【植物形態】攔路虎 藤本。莖細長,有縱條...
-
杯莧
杯莧 (《海南島常用中草藥手冊》) 【異名】蛇見怕(《海南植物志》),鏡而草、蛇驚慌、細葉蛇總管、拔子彈草(《海南島常...
-
金線草根
金線草根 (《四川常用中草藥》) 【異名】海根(《本草拾遺》),鐵棱角三七、鐵箍散(《浙江天日山藥植志》),蓼子七(《四川...
-
大花細辛
大花細辛 HerbaAsariMaximi (英)LargeflowerWildgingerHerb 【別名】 花臉細辛、花葉細辛、翻天印。 【來源】 為馬兜鈴科植物大花細辛...
-
還陽草根
還陽草根 (《云南中草藥》)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大王馬先蒿的根。植物形態詳"五鳳朝陽草"條。 【采集】秋冬采收,洗凈...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苦夭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