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
(《本草拾遺》)
【異名】水茛、毛建(《肘后方》),毛建草、猴蒜(《本草拾遺》),天灸(《夢溪筆談》),毛堇、自灸(《綱目》),鶴膝草、瞌睡草、老虎草、犬腳跡、老虎腳跡草、火筒青(《中國藥植志》),野芹菜(《福建民間草藥》),辣子草、辣辣草(《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毛芹菜、老虎須(《江西民間草藥》),千里光、老鼠腳底板、爛肺草(《中國藥植圖鑒》),三腳虎、水芹菜(《泉州本草》)。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毛茛的全草及根。
【植物形態】毛茛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白色細長毛,尤以莖及葉柄上為多。須根多數,肉質,細柱狀。莖直立,高50~90厘米。基生葉具葉柄,柄長7~15厘米;葉片掌狀或近五角形,長3~6厘米,寬4~7厘米,常作3深裂,裂片橢圓形至倒卵形,中央裂片又3裂,兩側裂片又作大小不等的2裂,先端齒裂,具尖頭;莖生葉具短柄或無柄,3深裂,裂片倒卵形至菱狀卵形,至莖上部裂片漸狹呈線狀披針形,兩面均有緊貼的灰白色細長柔毛。花與葉相對側生,單一或數朵生于莖頂,具長柄;花直徑2厘米;萼片5,長圓形或長卵形,先端鈍圓,淡黃色,外密被白色細長毛;花瓣5,黃色,闊倒卵形或微凹,基部鈍或闊楔形,具蜜槽;雄蕊多數,花藥長圓形,縱裂,花絲扁平,與花藥幾等長;心皮多數,離生,柱頭單一。聚合瘦果近球形或卵圓形,瘦果稍歪,卵圓形,表面淡褐色,兩面稍隆起,密布細密小凹點,基部稍寬,邊緣有狹邊,頂端有短喙。花期4~8月。果期6~8月。
生長于河溝、池沼、水堤旁及陰濕的草叢中。全國大部地區有分布。
【采集】夏、秋采取。一般鮮用。
【性味】《本草拾遺》:"味辛,溫,有毒。"
【功用主治】治瘧疾,黃疸,偏頭痛,胃痛,風濕關節痛,鶴膝風,癰腫,惡瘡,疥癬,牙痛,火眼。
①《本草拾遺》:"主惡瘡癰腫疼痛未潰,搗葉敷之,不得入瘡,令人肉爛。主瘧,令病者取一握微碎,縛臂上。子和姜搗涂腹,破冷氣。"
②《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外用治癬癩。"
③《江西民間草藥》
"治偏頭痛,眼生翳膜,黃疸,鶴膝風。"
④《本草推陳》:"外用為皮膚刺激藥。治瘰疬,關節炎,關節結核,骨結核,支氣管喘息,及一切陰疽腫毒未潰者。"
⑤《重慶草藥》:"治魚口及蛇咬傷。"
【用法與用量】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選方】①治黃疸:鮮毛茛搗爛,團成丸(如黃豆大),縛臂上,夜即起泡,用針刺破,放出黃水。(《藥材資料匯編》)
②治偏頭痛:毛茛鮮根,和食鹽少許杵爛,敷于患側太陽穴。敷法:將銅錢一個(或用厚紙剪成錢形亦可),隔住好肉,然后將藥放在錢孔上,外以布條扎護,約敷一小時左右,候起泡,即須取去,不可久敷,以免發生大水泡。
③治鶴膝風:鮮毛茛根杵爛,如黃豆大一團,敷于膝眼(膝蓋下兩邊有窩陷處),待發生水泡,以消毒針刺破,放出黃水,再以清潔紗布覆之。
④治牙痛;按照外治偏頭痛的方法,敷于經渠穴,右邊牙痛敷左手,左邊牙痛敷右手。又可以毛茛少許,含牙痛處。
⑤治眼生翳膜:毛茛鮮根揉碎,紗布包裹,塞鼻孔內,左眼塞右鼻,右眼塞左鼻。(②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
⑥治火眼、紅眼睛:毛茛一至二棵。取根加食鹽十余粒,搗爛敷于手上內關穴。敷時先墊一銅錢,病右眼敷左手,病左眼敷右手,敷后用布包妥,待感灼痛起泡則去掉。水泡勿弄破,以消毒紗布覆蓋。(《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臨床應用】①防治傳染性肝炎
㈠預防:將毛茛搗如泥狀,取0.5克左右敷于列缺穴。敷藥前先在穴位上放置有小孔的紗布1塊,小孔對準穴位,敷藥后蓋1張不吸水紙,外用繃帶包好。經24~48小時后局部出現皰疹,可涂以龍膽紫,3~4天即自行吸收;如在敷藥后8小時左右皮膚出現紅赤色時,將藥去掉亦可。據1800余人用藥后的追蹤觀察,證明有一定的預防效果。㈡治療:取鮮毛茛莖根洗凈搗糊,每次用10~20克敷于列缺穴,或敷于胳下或臂部。10數小時至24小時后觀察,如已發泡即除去毛茛,用消毒紗布包扎。水泡過大可用針刺破或用注射器吸出液體。一般只敷1次。據觀察,對縮短病程,消除自覺癥狀和黃疸,促進肝功能恢復,有較好效果。8例患兒治療后于1.5~5天黃疸消失,臨床癥狀亦很快消失,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惟肝臟縮小多數不夠明顯;又有8例黃疸患者,治療后黃疸指數均迅速降至15單位以下,凡登白試驗大部分轉為陰性,對傳染性肝炎效果較顯著,對其它原因引起的黃疸亦能減退,但不鞏固。
②治療慢性血吸蟲病
將毛莨研粉壓片(每片含生藥0.8克),日服3次,每次10片,兒童酌減,20天為一療程;或制成浸膏片(每片含生藥0.96克),日服3次,每次6片,15天為一療程。用于早、中期血吸蟲病患者200余例,治后第2天即復查大便者66例,陰轉60例;1個月復查55例,陰轉27例;3個月復查57例,陰轉41例;4個月復查45例,陰轉28例。治程中部分病例出現頭昏、頭痛、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納差、乏力等副反應。
③治療風濕性關節痛、關節扭傷等
取毛茛全草2~4兩,洗凈切碎,搗爛外敫。敷貼部位視病情而定:風濕性坐骨神經痛可取環跳、風市、委中、承山、昆侖等穴,每次1~3個穴交替使用;風濕性關節痛、關節扭傷、跌打損傷以及局限性肌纖維組織炎,則敷于局部。敷貼范圍約1個銅元大小。一般敷藥1~4小時,局部有燒灼感時即取下;燒灼感多發生在30~60分鐘內。用藥后1~2日局部紅腫疼痛;2日后發生水皰,疼痛加劇,應將水泡挑破,涂龍膽紫。用于風濕性關節痛,坐骨神經痛,肌肉痛,關節扭傷,跌打損傷,肩周圍組織炎等共55例,敷藥1次后,疼痛消失、關節功能正常并恢復重體力勞動者41例;關節功能恢復,但重體力勞動后仍稍感疼痛者8例;疼痛減輕者4例;無效2例。
④治療胃痛
取毛茛洗凈搗爛,加少許紅糖調勻,置于有凹陷的橡皮瓶塞(如青霉素瓶塞)內,翻轉貼在胃俞、腎俞2穴(或加盲門、梁丘、阿是穴),局部有蟻行感即棄去。如發泡,不必刺破,任其自行吸收。偶有感染,可用消毒敷料保護。治療178例,經1次用藥后,有94%在2個月左右不發,6%無效。
毛茛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毛茛 (《本草拾遺》) 【異名】水茛、毛建(《肘后方》),毛建草、猴蒜(《本草拾遺》),天灸(《夢溪筆談》),毛堇、自灸(《綱目》),鶴膝草、瞌睡草、老虎草、犬腳跡、老虎腳跡草、火筒青...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毛冬瓜
毛冬瓜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異名】白洋桃、白毛桃、白葡萄、生毛藤梨(《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山蒲桃(《福建中草...
-
毛葉兔耳風
毛葉兔耳風 (《陜西中草藥》) 【來源】為罌粟科植物五脈綠絨蒿的全草。 【植物形態】五脈綠絨蒿 多年生草本,全體被金黃...
-
毛蕊花
毛蕊花 (《云南中草藥選》) 【異名】牛耳草(《新疆中草藥手冊》),大毛葉、一柱香(《云南中草藥》),虎尾鞭、霸王鞭(《昆...
-
毛花點草
毛花點草 (《貴州草藥》) 【異名】透骨消(《廣西藥植名錄》),波絲草(《貴州草藥》),雪藥(《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
-
獨腳烏桕葉
獨腳烏桕葉 (《廣東中草藥》) 【來源】為葡萄科植物白粉藤的葉。植物形態詳"獨腳烏桕"條。 【性味】苦,寒,有小毒。 【...
-
尖尾風
尖尾風 (《本草求原》) 【異名】尖尾峰、起瘋曬(《生草藥性備要》),趕風曬、趕風帥(《本草求原》),赤藥子(《植物名實圖...
-
狼尾草
狼尾草 (《本草拾遺》) 【異名】稂(《詩經》),童粱(《毛詩傳》),孟、狼尾(《爾雅》),董腎(《說文》),宿田翁、守田(陸...
-
對馬耳蕨根
對馬耳蕨根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對馬耳蕨的根莖。植物形態詳"對馬耳蕨"條。 【功用主治】治...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毛冬瓜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