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決明
(《別錄》)
【異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論》),鰒魚甲(陶弘景),九孔螺(《日華子本草》),千里光(《綱目》),鮑魚皮(《山東中藥》),金蛤蜊皮(《山東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鮑科動物九孔鮑或盤大鮑等的貝殼。
【動物形態】①九孔鮑
體外有一堅厚的貝殼,呈橢圓形。螺旋部極小,螺層3個,縫合線淺;體螺層極寬大,幾占貝殼全部;殼頂鈍,略高于體螺層的殼面;自第2螺層中部開始至體螺層邊緣,有30多個一列突起和小孔,前端突起小而不顯著,末端8~9個特大,且開孔和內部相通。體螺層被突起和小孔形成的螺肋區分成上下兩部,上部較寬大,成一傾斜面;下部窄小,前端與上部略呈垂直;殼面呈綠褐色,生長紋呈一條條極明顯的肋狀條紋;貝殼內面白色,有彩色光澤;殼口橢圓形,與體螺層大小幾相等。體柔軟,頭部有細長的觸角和有柄的眼各1對;腹面有吻,內具顎片和舌齒。足廣闊,幾與殼口相等。足分為上、下兩部,上足覆蓋下足,邊緣生有多數小觸手,從貝殼上的小孔伸出。
生活于潮間帶及低潮線附近,以腹足吸附于巖石下或巖石縫間。分布廣東、福建沿海。
②盤大鮑
貝殼大型,短而寬,呈耳狀。螺肋上的突起和小孔共約30個左右,末端4~5個特大,且開孔。殼面常有石灰蟲及苔蘚蟲附生;殼口卵圓形,外唇薄,邊緣呈刃狀,內唇加厚,由殼口內面延伸形成一上端較寬、基部較窄的片狀遮緣。
分布我國北部沿海一帶。
本動物的肉(鰒魚)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夏秋捕捉。捕得后,將肉剝除,取殼,洗凈,除去雜質,曬干。藥材以九孔鮑的貝殼稱為"光底海決";盤大鮑的貝殼稱為"毛底海決"。
【藥材】①光底海決
又名:耳片殼、海決明、海南決。為橢圓形貝殼,大小不一,一般長3~8厘米,寬2.5~5.5厘米。外表灰棕色,潔凈,略平滑,螺肋末端8~9孔,內外相通,孔口與殼面平。殼內表面顯珍珠樣彩色光澤。質堅硬,不易破碎。氣無,味微咸。以個大、殼厚、外表潔凈、內表面有彩色光澤者為佳。
主產廣東、福建等地。
②毛底海決
又名:關海決。形狀與前者略似,一般長5~12厘米,寬3~8厘米。外表灰棕色或灰黃色,常附有苔蘚類或石灰蟲、苔蘚蟲等雜質而呈綠色或棕色,凹凸不平,極為粗糙,肋狀紋理不顯著。螺肋末端4~5孔開口,孔口突出于殼面。余同光底海決。
主產遼寧、山東等地。
【化學成分】盤大鮑的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有機質約3.67%,尚含少量鎂、鐵、硅酸鹽、硫酸鹽、磷酸鹽、氯化物和極微量的碘;煅燒后碳酸鹽分解,產生氧化鈣,有機質則破壞
【炮制】石決明:洗凈晾干,敲成碎塊。煅石決明:取刷凈的石決明,置無煙的爐火上或坩堝內煅燒,內服的煅至灰白色,外用的煅至白色,取出放涼,碾碎。鹽石決明:將石決明煅至微紅,取出,噴淋鹽水,碾碎。(每石決明100斤,用鹽2.5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石決明)先去上粗皮,用鹽并東流水于大磁器中煮一伏時,漉出,拭干,搗為末,研如粉,卻入鍋子中,再用五花皮、地榆、阿膠三件,更用東流水于磁器中,如此淘之三度,待干,再研一萬匝,方入藥中用。"
②《海藥本草》:"凡用(石決明)先以面裹熟煨,然后磨去其外黑處并粗皮,爛搗之,細羅,于乳缽中再研如面,方堪用也。"
③《得配本草》:"煅,童便淬研,水飛用。"
【性味】咸,平。
①《別錄》:"味咸,平,無毒。"
②《蜀本草》:"寒。"
③《日華子本草》:"涼。"
【歸經】入肝、腎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經。"
②《本草通玄》:"入足默陰、少陰經。"
【功用主治】平肝潛陽,除熱,明日。治風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芳熱,青盲內障。
①《別錄》:"主目障翳痛,青盲。"
②《海藥本草》:"主青盲內障,肝肺風熱,骨蒸勞極。"
③《綱目》:"通五淋。"
④《本草從新》:"愈瘍疽。"
⑤《本草求原》:"軟堅,滋腎,治痔漏。"
⑥《山東中草藥手冊》:"鎮肝、明目,治眩暈。"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宜久煎),0.3~1兩;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飛點眼。
【宜忌】①《本草經疏》:"畏旋覆花。"
②《本草求原》:"反云母。"
【選方】①治風毒氣攻入頭,眼昏暗及頭目不利:石決明、羌活(去蘆頭)、草決明、菊花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上五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和滓,食后臨臥溫服。(《圣濟總錄》石決明散)
②治眩暈:石決明八錢,菊花四錢,枸杞子四錢,桑葉三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③治目生白翳:石決明六錢,元明粉二錢,大黃一錢五分,菊花三錢,蟬蛻三錢,白蒺藜三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④治眼生丁翳,根腳極厚,經久不差:石決明三分(搗碎細研,水飛過),烏賊魚骨半兩,龍腦一錢,真珠末三分,琥珀三分。同研令細,每以銅箸取如大豆大,日三度點之。(《圣惠方》石決明散)
⑤治眼生外障:石決明(火煅)、薄荷葉各一兩,蒺藜子(炒去刺)、荊芥穗各二兩,人參半兩(蜜炙)。上于地上出火毒,研為末。食后,砂糖冷水調服。(《經驗良方》石決明散)
⑥治青盲雀目:石決明一兩(燒過存性),蒼術三兩(去皮)。為末,每服三錢,以豬肝披開,入藥末在內扎定,砂罐煮熟,以氣熏目,待冷食肝飲汁。(《眼科龍木論》)
⑦治怕日羞明:千里光、海金砂、甘草、菊花等分。上細切,每服八錢,水一盅半,煎至一盅,去渣,食后溫服。(《眼科龍木論》千里光湯)
⑧治小腸五淋:石決明去粗皮,搗研細。上件藥,如有軟硬物淋,即添朽木細末,熱水調下二錢匕。(《勝金方》)
⑨治鎖喉風:石決明火燒醋炙三次,研細末,用米醋調,鵝羽蘸擦喉內,吐痰效。(《本草匯言》)
⑩治外傷出血:石決明適量,煅制成疏松細粉,過篩。將傷口洗凈,撒上藥粉,緊緊壓迫即可。(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石決明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石決明 (《別錄》) 【異名】真珠母(《雷公炮炙論》),鰒魚甲(陶弘景),九孔螺(《日華子本草》),千里光(《綱目》),鮑魚皮(《山東中藥》),金蛤蜊皮(《山東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鮑科...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石上藕
石上藕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異名】石蠶、真金草。 【來源】為蘭科植物血葉蘭的全草。 【植物形態】血葉蘭...
-
石南葉
【中文名】石南葉(《別錄》) 【類別】葉類 【異名】風藥(《綱目》),石楠葉(《本草從新》),欒茶(《綱目抬遺》),紅樹葉...
-
石栗葉
石栗葉 (《嶺南采藥錄》)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石栗的葉。植物形態詳"石栗子"條。 【采集】全年可采,曬干。 【藥材】干...
-
石蒜
石蒜 (《本草圖經》) 【異名】老鴉蒜(《世醫得效方》),烏蒜(《綱目》),銀鎖匙(《綱目拾遺》),獨蒜(《貴州民間方藥集》...
-
馬心
馬心 (《別錄》) 【來源】馬科動物馬的心臟,詳"馬肉"條。 【功用主治】《別錄》:"主喜忘。" 【宜忌】盂詵:"患痢人不得...
-
川芎
【中藥名稱】川芎(《湯液本草》) 【拼音名】Chuanxiong 【英文名】RHIZOMACHIUANXIONG 【異名】山鞠窮(《左傳》),芎藭(《本經》...
-
地瓜果
地瓜果 (《貴州民間藥物》) 【異名】地郎果(《貴州民間藥物》),地枇杷果(《貴州草藥》)。 【來源】為桑科植物地瓜的果實...
-
救必應
救必應 (《嶺南采藥錄》) 【異名】白木香(《嶺南采藥錄》)。 【來源】為冬青科植物鐵冬青的樹皮或根皮。 【植物形態】鐵...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石上藕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