蜆殼
(《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蜆科動物河蜆或其近緣動物的貝殼。
【動物形態】河蜆,又名:扁螺(《隋書》)。
貝殼2片,略呈三角形,大小不一,大者長約6厘米。左右兩殼相等,殼頂膨起,位于背緣中部。殼外被有殼皮,暗褐色,稍帶黃色。殼表面生長紋輪狀。殼頂色黑,但多脫去表皮而露出石灰質。殼內面紫白色。鉸合部有主齒3枚,在中央者最大;側齒前后各1枚,頗長。外韌帶堅強,外套膜厚,外套痕稍彎曲。足大,呈舌狀。
生活于河川、湖沼中,多棲于泥質的水底。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本動物的肉(蜆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全年可捕。捕得后,入沸水中,殼即張開,去肉,取殼,洗凈曬干。
【化學成分】一般貝殼主要地都是無機鹽類與一種蛋白質"殼角質"等所成。無機鹽類約占95%,大部分為碳酸鈣,此外尚含磷酸鈣(1~2%),碳酸鎂(0.5%以下)。殼角質約含1%。
【性味】①《本草拾遺》:"溫。"
②《綱目》:"咸,溫,無毒。"
【功用主治】化痰,去濕。治反胃吐食,胃痛吞酸,痰喘咳嗽,濕瘡、潰瘍。
①陶弘景:"止痢。"
②《唐本草》:"治陰瘡。"
③《本草拾遺》:"燒灰飲服,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
④《日華子本草》:"療失精反胃。"
⑤《綱目》:"化痰止嘔,治吞酸心痛及暴咳。燒灰涂一切濕瘡,與蚌粉同功。"
⑥《醫林纂要》:"除血熱,斂虛汗。"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4錢;或入散劑。外用:煅存性,研末撒或調敷。
【選方】①治反胃:田螺殼、黃蜆殼,二件不以多少,陳者尤佳,各燒成白灰。每劑用白梅肉四兩,田螺殼灰二兩,黃蜆殼灰一兩。同搜拌令勻作團,用砂合子盛蓋了,泥固縫,煅存性,取出碾細。每服二錢,用人參、縮砂湯調下,陳米飲亦得,食前服。(《百一選方》大效散)
②治痰喘咳嗽:白蜆殼多年陳者,燒過存性,為極細末。以米飲調服一錢,日三服。(《急救良方》)
③治瘡毒:蜆殼粉調膽汁涂。(《四川中藥志》)
蜆殼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蜆殼 (《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蜆科動物河蜆或其近緣動物的貝殼。 【動物形態】河蜆,又名:扁螺(《隋書》)。 貝殼2片,略呈三角形,大小不一,大者長約6厘米。左右兩殼相等,殼頂膨...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蘚生馬先蒿
蘚生馬先蒿 (《廣西中草藥》) 【異名】土人參。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蘚生馬先蒿的根。 【植物形態】蘚生馬先蒿 多年生...
-
蜆肉海棠
蜆肉海棠 (《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 【異名】蜆肉秋海棠。 【來源】為秋海棠科四季海棠的花、葉。 【植物形態...
-
細草
細草 (《四川中藥志》) 【異名】藻(《植物名實圖考》),金魚藻、聚藻(《植物學大辭典》),松藻(《中國植物圖鑒》),軟草...
-
莧根
莧根 (《石藥爾雅》) 【異名】地筋(《石藥爾雅》)。 【來源】為莧科植物莧的根,植物形態詳"莧"條。 【性味】甘,寒。 ①...
-
馬兜鈴
【中文名】:馬兜鈴(《藥性論》) 【類別】:果實類 【異名】馬兜零(《蜀本草》),馬兜苓(《珍珠囊》),兜鈴(《本草述鉤元...
-
蕪菁子
蕪菁子 (《別錄》) 【異名】蔓菁子(《千金方》)。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蕪菁的種子。植物形態詳"蕪菁"條。 【采集】春...
-
紅升麻根
紅升麻根 (《云南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檀物異葉澤蘭的根。植物形態詳"紅升麻"條。 【采集】秋、冬、春采挖,洗凈,...
-
豌豆
豌豆 (《紹興校定證類本草》) 【異名】匭豆(《四民月令》),寒豆(《品匯精要》),畢豆(《唐史》),雪豆(《廣州植物志》...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蘚生馬先蒿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