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科學學報》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和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共同主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81年,《空間科學學報》創刊。2001年,入選科技部評選的“中國期刊方陣”。2017年第4期,開始改版。《空間科學學報》設有理論研究、探測與實驗、綜述、研究簡訊、學術動態等欄目。據2018年2月中國知網顯示,《空間科學學報》出版文獻量2665篇、總下載次數243274次、總被引次數11855次,(2017版)復合影響因子0.526、(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0.385。
空間科學學報資料歷史沿革
1981年,《空間科學學報》創刊。
2001年,《空間科學學報》入選科技部評選的“中國期刊方陣”。
2017年第4期,《空間科學學報》開始改版。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空間科學學報》
《空間科學學報》設有理論研究、探測與實驗、綜述、研究簡訊、學術動態等欄目。刊載的主要內容包括:以空間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以及與空間特殊環境有關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成果。具體報道范圍包括:日地空間物理、空間天氣學和空間環境科學、太陽系與行星科學、微重力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空間化學、地球空間科學、空間基礎物理實驗、空間天文學以及空間科學探測實驗和應用等相關技術。
讀者對象主要為從事空間科學各分支領域研究的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科技管理人員和高等院校師生。
人員編制
吳季
據2018年2月《空間科學學報》官網顯示,學報第八屆編輯委員會擁有58個編委成員。第八屆編輯委員會委員
安濤、曹晉濱、陳洪濱、陳鴻飛、陳耀、崔峻、戴磊、董曉龍、董云峰、馮驊、馮學尚、何裕建、胡紅橋、胡小工、胡雄、惠鶴九、紀麗、雷久侯、李俊峰、李磊、李瑩輝、林楊挺、劉立波、劉迎春、陸全明、羅俊、呂達仁、倪彬彬、歐陽自遠、潘明祥、史全岐、涂傳詒、王飛雪、王煥玉、王勁松、王雙峰、魏奉思、魏建彥、吳健、吳嗣亮、肖伏良、熊華鋼、熊淑杰、袁洪、張東和、張輝、張紹東、張元仲、趙建福、周猛、周煦之、鄒永廖、BALOGHAdew(英國)、VIALJean-Claude(法國)、FALANGAMaurizio(瑞士)、BLANCMichel(法國)、SONGPaul(美國)、LIXinlin(美國)
辦刊成果
收錄情況
《空間科學學報》被CA化學文摘(美)(2014)、SA科學文摘(英)(2011)、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2013)、Pж(AJ)文摘雜志(俄)(2014)、德國《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文摘》(AAA)、英國《中國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CNKI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物理文摘》、《中國天文學文摘》等收錄。
研究發表
據2018年2月中國知網顯示,《空間科學學報》出版文獻量2665篇。
影響因子
據2018年2月中國知網顯示,《空間科學學報》總下載次數243274次、總被引次數11855次,(2017版)復合影響因子0.526、(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0.385。
獲得榮譽
2001年,《空間科學學報》入選科技部評選的“中國期刊方陣”。曾被評為中科雙效期刊。
文化傳統
??辦刊宗旨
它立足于空間科學的前沿,積極反映該領域內的新發現、新創造、新見解、新理論和新方法,展示空間科學發展的進程和水平,廣泛開展學術交流,促進空間科學的發展。
編委領導
職務
姓名
主編
吳季
顧問
顧逸東
副主編
RogerBONNET(法國)
傅綏燕
展開表格
參考資料
[1]空間科學學報·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