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藥雜志》創刊于1992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主管,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中國藥學會主辦的藥學類學術期刊。據2020年3月《中國新藥雜志》官網顯示,《中國新藥雜志》編委會有編委166人。據2020年3月8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新藥雜志》共出版文獻13090篇、總被下載3527377次、總被引93420次,(2019版)復合影響因子為1.112、(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896??。據2020年3月8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顯示,《中國新藥雜志》共載文11175篇、基金論文量為3515篇、被引量為80538次、下載量為370866次,2017年影響因子為1.06??。
中國新藥雜志資料歷史沿革
1992年,《中國新藥雜志》創刊,以雙月刊穩定發行。
1999年,該刊由雙月刊改為月刊。
2005年,改制成立《中國新藥雜志》有限公司。
2006年,該刊由月刊改為半月刊。
2009年,該刊獲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項目資助(B類)??。
2014年12月,該刊成為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欄目介紹
報道內容
《中國新藥雜志》主要報道中國新藥開發研究與應用新成果,宣傳新藥政策法規和審評技術,傳播化學藥、中藥、生物醫藥領域新進展,介紹世界上市新藥等。
主要欄目
《中國新藥雜志》主要有世界新藥之窗、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巡禮、新藥研發論壇、新藥申報與審評技術、生物醫藥前沿、新藥述評、綜述、臨床研究、實驗研究、藥物安全與合理應用等欄目。
讀者對象
據2020年3月該刊官網顯示,《中國新藥雜志》的讀者遍布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為在醫院、高等院校、研發機構、制藥企業、藥監部門等人員。
學術交流
2012年3月2日,由《中國新藥雜志》主辦的“2012年中國生物仿制藥政策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召開;4月15日,由《中國新藥雜志》等單位協辦的“2012年全國心腦血管疾病高級論壇”在廣西梧州召開;12月6日-7日,由《中國新藥雜志》等單位承辦的“2012中國生物制品年會暨第十二次全國生物制品學術研討會”在湖北武漢召開。
2013年3月14日-15日,由《中國新藥雜志》主辦的“中國藥品質量與安全高峰論壇暨賽默飛青年優秀論文演講大賽”在廣州召開;4月25日,由《中國新藥雜志》主辦和承辦的“2013年中國星藥高峰論壇--上市新藥點評與發布”在武漢舉辦;7月20日,由《中國新藥雜志》主辦的“2013藥品再評價與臨床應用高峰論壇”在廣州召開;9月6日-8日,《中國新藥雜志》組織20位醫學藥學專業在校大學生赴山西振東制藥參觀交流;11月,由《中國新藥雜志》等單位承辦的“2013中國生物制品年會暨第十三次全國生物制品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12月21日,由《中國新藥雜志》主辦的“2013藥品再評價與臨床應用高峰論壇·北京站”在北京召開。
2014年1月13日-14日,由《中國新藥雜志》承辦的“第三屆藥品快速檢測技術研討會暨第四屆中美藥品分析技術與檢測方法研討會”在上海召開;4月27日,由《中國新藥雜志》等單位支持的“2014國際醫藥創新與技術轉移大會”在蘇州舉辦,會議以“創新、合作、整合、發展”為主題;10月30日-31日,由《中國新藥雜志》等單位承辦的“2014中國生物制品年會暨第十四次全國生物制品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2015年1月21日,由《中國新藥雜志》主辦的“生物制藥工藝創新與質量安全研討會”在北京召開;6月27日,由《中國新藥雜志》主辦的“2015藥品再評價與臨床應用信息進展高峰論壇——肝病治療領域專題會議(北京站)”在北京舉辦;8月12日,由《中國新藥雜志》等單位共同舉辦的“藥學論文寫作培訓講座”在北京舉行;8月27日-28日,由《中國新藥雜志》主辦的“生物工藝下游創新技術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辦;11月25日-27日,由《中國新藥雜志》等單位承辦的“2015中國生物制品年會暨第十五次全國生物制品學術研討會”在深圳召開。
2016年3月5日,由《中國新藥雜志》主辦的“2016藥品再評價與臨床應用信息進展——肝病治療領域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召開;3月19日,由《中國新藥雜志》主辦的“2016藥品再評價與臨床應用信息進展高峰論壇——肝病治療領域專題會議(西安站)”在西安召開;4月7日,由《中國新藥雜志》主辦的“疫苗工藝創新技術高峰論壇”在長春舉辦。
2017年6月17日,由《中國新藥雜志》主辦的“中國創新藥高峰論壇(2017)暨《中國新藥雜志》第六屆編委會會議”在北京召開。
2018年5月4日-6日,由《中國新藥雜志》主辦的“2018北大糖尿病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以“糖尿病并發癥的自然病程、發生機制和控制策略”為主題;6月23日-24日,由《中國新藥雜志》主辦的“2018中國創新藥高峰論壇暨中國新藥雜志編委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以“創新驅動發展,質量源于設計”為主題;11月9日-10日,由《中國新藥雜志》等單位主辦的“2018創新中藥研發論壇”在北京舉行;11月15日,由《中國新藥雜志》承辦的“2018中國生物制品年會暨第十八次全國生物制品學術研討會”在云南昆明召開。
2019年5月31日-6月1日,由《中國新藥雜志》等單位主辦的“2019年溶出度與藥品質量研究學術研討會”在煙臺召開;6月21日-23日,由《中國新藥雜志》主辦的“2019中國創新藥高峰論壇暨中國新藥雜志編委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以“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創新藥研發”為主題;11月1日-3日,由《中國新藥雜志》主辦的“2019中國創新藥論壇暨中國新藥雜志編委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以“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創新藥研發”為主題。
人員編制
據2020年3月《中國新藥雜志》官網顯示,《中國新藥雜志》編委會有編委166人。
職務
名單
編委
韓培
陳志南
丁健
丁麗霞
丁錦希
丁列明
董江萍
杜小莉
許嘉齊
紀立農
王睿
王一濤
王東凱
王廣基
王鵬
王永炎
王霆
王軍志
王亞敏
王汝龍
王擁軍
王育琴
崔一民
李波
王曉良
魏寶康
魏于全
周斌
王晶翼
秦叔逵
仝小林
倪健
石遠凱
邵蓉
石晟怡
馮婉玉
展開表格
報刊職能
《中國新藥雜志》以我國自主創制的新藥為重點,跟蹤世界新藥研發前沿,報道我國新藥開發研究與應用最新成果,宣傳新藥政策法規和審評技術,傳播化學藥、中藥、生物醫藥領域新進展,介紹世界上市新藥,是我國新藥創制與臨床應用領域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
組織機構
《中國新藥雜志》擁有一支高層次、高知名度的編委和專家團隊。主編是桑國衛院士(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中國藥學會理事長)。編委會主要由147名國內外從事藥學基礎研究及臨床研究的知名專家和學術帶頭人組成,其中包括院士17名,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審評專家28名。
主要成果
出版發行
據2020年3月8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新藥雜志》共出版文獻13090篇
據2020年3月8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顯示,《中國新藥雜志》共載文11175篇、基金論文量為3515篇。
據2020年3月《中國新藥雜志》官網顯示,該刊每期發行量1萬冊以上,年發行量30萬冊。
收錄情況
《中國新藥雜志》、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2019-2020年度)(含擴展版),被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2018)、CA化學文摘(美)(2014)、荷蘭《醫學文摘》(EMBASE/EM)、《國際藥學文摘》(IPA)、荷蘭SCOPUS、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中國藥學文摘(CPA)、中國生物文摘(CBA)、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MCC)、中國生物醫學期刊引文數據庫(CMCI)、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等收錄。
影響因子
據2020年3月8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新藥雜志》總被下載3527377次、總被引93420次,(2019版)復合影響因子為1.112、(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896??。
據2020年3月8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顯示,《中國新藥雜志》被引量為80538次、下載量為370866次;據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中國新藥雜志》影響因子為1.06,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670種)中排第1304名。
獲得榮譽
《中國新藥雜志》是《CAJ-CD規范》執行優秀期刊。
2001年,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2004-2008年,連續3屆獲中國科協優秀學術論文獎。
2008年,被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2015年,入選中國原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百強科技期刊”??。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刊徽
《中國新藥雜志》刊徽上方由期刊英文名首字母縮寫“CJND”組合變化而成,下方是“中國新藥標志”的漢字,右上角有商標標識。(如下圖左所示)
刊名
《中國新藥雜志》的刊名由中英文組合而成,上方是英文“ChineseJournalofNewDrugs”,下方是中文“中國新藥雜志”。(如下圖右所示)
中國新藥雜志
刊徽
刊名
精神文化
辦刊宗旨
宗旨是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及時反映本省各醫學學科的新成果、新技術,介紹和推廣國內外醫學科技的新理論、新進展;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臨床與基礎相結合、西醫與中醫相結合、治療與預防相結合,立足本省,面向全國。
投稿指南
《中國新藥雜志》的文稿要求篇幅全文一般不超過5000字,綜述一般不超過8000字。須提供中英文的題名、作者、單位、摘要以及關鍵詞。正文內容一律用5號宋體,1.5倍行距格式錄入,文中的英文字母、單詞、希臘字母和阿拉伯數字一律用TimesNewRoman格式輸入。
參考資料
[1]關于雜志·中國新藥雜志[引用日期2019-07-09]
[2]中國新藥雜志·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