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柳皮
(《唐本草》)
【異名】楓楊皮(《湖南藥物志》)。
【來源】為胡桃科植物楓楊的樹皮。
【植物形態】楓楊,又名:柜柳(《爾雅》郭璞注),楓柳(《唐本草》),樺柳、鬼柳(《群芳譜》),麻柳(《草木便方》),溪麻柳、大葉柳、水槐樹、溪櫸、溪楊、燕子樹、柳絲子、嵌寶楓、平陽柳、蜈蚣柳、臭樹柳、溪口樹、枸樹、櫸仔、元寶樹。
落葉喬木,高可達18米。樹皮幼時赤褐色,平滑,老則黑灰色起裂;枝有長軟毛。葉互生;單數羽狀復葉,長20~30厘米;小葉11~25片,但頂端小葉往往不存在,葉軸有窄翅并被短毛;小葉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4~10厘米,寬2~3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偏斜,邊緣有細齒,上面綠色、平滑,下面主脈及葉腋有毛。花黃綠色,雌雄同株,賽荑花序;雄花序腋生,數個一簇,生于老枝上;花被苞片狀,先端裂成1~4片;雄蕊6~8枚;雌花序生于當年枝的頂端,花柱單一,柱頭2裂,于房1室,具1胚珠。堅果,成熟時兩側小苞增大成長圓形或稍窄的翅,果序下垂,長約30厘米,外果皮薄,內果皮堅硬。花期5月。
多生于溪邊、河岸,但較干燥之處亦能生長。分布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甘肅、陜西、山東等地。
本植物的根及須根或根皮(麻柳樹根)、葉(麻柳葉)、果實(麻柳果)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學成分】樹皮含鞣質。
【性味】《唐本草》:"辛,大熱,有毒。"
【功用主治】治齲齒痛,疥癬,湯火傷。
①《唐本草》:"主風、齲齒痛。"
②《東北藥植志》:"洗疥瘡等皮膚病。"
③《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止癢,殺蟲。加鹽可以治癬。"
④《四川中藥志》:"殺蟲,解毒。涂湯、火傷及久瘡。"
【用法與用量】外用:搗絨塞牙縫,煎水含漱或熏洗,或酒精浸搽。
【宜忌】《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禁口服。"
【選方】①治牙痛:麻柳皮搗絨,塞患處或噙用。(《四川中藥志》)
②治疥癬:楓楊皮、黎辣根、羊蹄根。用酒精浸搽。(《湖南藥物志》)
③治癩?頭:楓楊鮮樹皮四兩、皂莢子二兩(搗碎)。水煎,洗患處。(《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治療燒傷
取楓楊樹二層皮2斤,地榆根0.5斤,烏桕根皮0.5斤,加水適量,煎至500毫升,過濾。用藥前應清潔創面,除去異物和膿性分泌物,剪除水泡,然后噴上藥液。治療14例,均有一定效果。
楓柳皮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楓柳皮 (《唐本草》) 【異名】楓楊皮(《湖南藥物志》)。 【來源】為胡桃科植物楓楊的樹皮。 【植物形態】楓楊,又名:柜柳(《爾雅》郭璞注),楓柳(《唐本草》),樺柳、鬼柳(《群芳譜》...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楓香樹葉
楓香樹葉 (《綱目》) 【來源】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的葉片,植物形態詳"路路通"條。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0.05%,其中萜占...
-
茯苓皮
茯苓皮 (《綱目》) 【異名】苓皮(《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的外皮。植物形態詳"茯苓"條。 【藥...
-
蜂斗菜
蜂斗菜 (《江西草藥》) 【異名】蛇頭草、水鐘流頭(《江西草藥》),黑南瓜、野飯瓜、南瓜三七、野南瓜、野金瓜頭(《浙江...
-
鳳尾茶
鳳尾茶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異名】野山茶、小山茶(《昆明民間常用草藥》),云松茶、小香茶、小松毛茶、銹山茶、牙...
-
景天三七
景天三七 (《江蘇藥材志》) 【異名】土三七(《植物名實圖考》),八仙草(《南京民間藥草》),蝎子草(《江蘇植藥志》),血...
-
脆蛇
脆蛇 (《綱目拾遺》) 【異名】金蛇(《本草拾遺》),地鮮、蝎蛇(《嶺表錄異》),銀蛇(《開寶本草》),金星地鱔(《本草圖經...
-
大飛揚草
大飛揚草 (《嶺南采藥錄》) 【異名】大飛羊(《生草藥性備要》),飛揚、神仙對坐草、節節花、大號乳仔草、蠔刈草、貓仔癀...
-
半邊旗
半邊旗 (《嶺南采藥錄》) 【異名】甘草蕨(《廣州植物志》),甘草鳳尾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半邊蓮、半邊蕨(《...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楓香樹葉
下一篇: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