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皮
(《本草拾遺》)
【異名】廣陳皮、新會皮(《藥性切用》),陳柑皮(《本草求原》)。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茶枝柑或甌柑等多種柑類的果皮。植物形態詳"柑"條。
【采集】9~11月采摘成熱果實,剝取外層果皮,陰干或曬干。
【藥材】完整的果皮,多剖成3瓣,每瓣近圓形,在果柄處連在一起,有時破碎分離成單瓣。瓣片多向外反卷,白色的內層明顯外露;果皮厚約1毫米。外表面黃橙色至紅橙色,有無數大而凹入的油點。內表面白色棉絮狀,油點微凹入。質較疏松而柔軟,干燥后仍不脆。香氣濃郁,味微辛,但不甚苦。以皮薄、片大、質柔軟。少病斑,油潤、香氣濃者為佳。
主產廣東、廣西。此外,福建等地亦產。
本品習慣與橘皮同等入藥,參見"橘皮"條。
【化學成分】蕉柑的果皮中,含橙皮甙、川陳皮素和揮發油。
【炮制】刷去泥土,揀凈雜質,噴淋清水,悶潤后切絲或切片,晾干。
【性味】①《七卷食經》:"小冷。"
②《綱目》:"辛甘,寒,無毒。"
【功用主治】下氣,調中,化痰,醒酒。治病后飲食失調,上氣煩滿,傷酒口渴。
①崔禹錫《食經》:"主上氣煩滿。"
②《本草拾遺》:"去氣,調中。治產后肌浮,為末酒下。"
③《七卷食經》:"治氣,勝于橘皮;去積痰。"
④《日華子本草》:"皮炙作湯,可解酒毒及酒渴。"
⑤《綱目》:"傷寒飲食勞復者,濃煎汁服。"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宜忌】①《食療本草》:"多食令人肺燥、冷中、發痃癖。"
②《日華子本草》:"多食發陰汗。"
【選方】治酒醉:柑子皮(去瓤)不計多少,焙干為末,入鹽點半錢。(《經驗后方》獨醒湯)
柑皮
時間:1970-01-01 08:00 來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氣:
【導讀】:柑皮 (《本草拾遺》) 【異名】廣陳皮、新會皮(《藥性切用》),陳柑皮(《本草求原》)。 【來源】為蕓香科植物茶枝柑或甌柑等多種柑類的果皮。植物形態詳"柑"條。 【采集】9~11月采摘成熱...
文章標簽:
相關推薦
-
腐婢根
腐婢根 (《湖南藥物志》)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的根。植物形態詳"腐婢"條。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福建...
-
趕風柴
趕風柴 (《嶺南采藥錄》) 【異名】節節紅(《南寧市藥物志》),飯湯葉、亞寨凡、大班鳩米(《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為...
-
蝮蛇骨
蝮蛇骨 (《本草拾遺》) 【來源】為蝮蛇科動物蝮蛇的骨骼,動物形態詳"蝮蛇"條。 【功用主治】《本草拾遺》:"主赤痢,取...
-
趕山鞭
趕山鞭 (《江蘇藥材志》) 【異名】小金絲桃(《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小茶葉、小金雀、女兒茶、小早蓮(《江蘇藥材志》...
-
紅澤蘭
紅澤蘭 (《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爵床科植物垂序馬藍的全草。 【植物形態】垂序馬藍 多年生灌木狀草本,高60~...
-
黑沙蒿
黑沙蒿 (《內蒙古中草藥》) 【異名】油蒿(《內蒙古中草藥》),鄂爾多斯蒿(《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哈拉-沙巴嘎(蒙名...
-
地?根
地?根 (《嶺南采藥錄》) 【異名】地茄根(《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地稔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來源】為野牡丹科植...
-
佛指甲
佛指甲 (《滇南本草》) 【異名】瓦松(《滇南本草》),瓦花、滇瓦花、石花、石根、九頭獅子草、巖如意(《云南中草藥》)。...
版權聲明:
1、本文系會員投稿或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觀點和立場;
2、本站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若侵犯您的版權或隱私,請聯系本站管理員刪除。
上一篇:腐婢根
下一篇:暫無